近日,中國官方對境外企業和機構發布了新的通知,要求他們在申報境外主要礦產資源時,必須增加對稀土、鈦礦、石墨等關鍵戰略資源的報告。此外,新規範還引入了「剩餘經濟可採儲量」等多項新指標,意在提升相關資源的管理和監控。同時,專家分析指出,這項政策的調整,將為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國際談判中提供潛在的籌碼。
據中國商務部透露,該部與國家統計局及國家外匯局於2024年12月25日印發的通知,要求企業從2025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修訂的「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這項制度的修訂旨在服務於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推進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合作,並促進對外投資的高質量發展。
根據央視新聞的報導,這次修訂主要增強了「境外主要礦產資源情況」年報表(FDIN7表)的內容,新增了「所屬礦業項目名稱」和「礦山剩餘服務年限」等指標。此外,需報送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清單也得到了擴大,其中金屬礦產添加了稀土、鈦礦、鋯礦及鉭礦,非金屬礦產則新增了晶質石墨、非晶質石墨、硼與螢石等。
在「對外投資併購基本事項」的月報表(FDIY3表)中,若被併購的企業屬於「採礦業」,則還新增了「礦產資源種類」及「剩餘經濟可採儲量」的指標。隨著美中關係的持續緊張,此次中國擴大必須申報的礦產資源範圍,尤其是對稀土和鈦礦等重要資源的信息需求,顯示出其戰略考量。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豐富的稀土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對於智慧手機、電動車和國防系統的生產至關重要。儘管如此,中國對於鋰等關鍵金屬的進口依賴仍然顯著,鋰在當前電動車製造中尤為關鍵。
報導指出,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銅、鋁、鎳和鋰進口國,還在「一帶一路」倡議所涵蓋的國家,如剛果、尚比亞、秘魯、智利和印尼等地,積極投資礦業業務,擴展其國際供應鏈。
然而,隨著北京在努力提升自給自足水準的同時,華盛頓則對中國在關鍵礦產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表達了越來越多的擔憂,因美國在生產半導體和高科技武器器材所需的關鍵礦產方面,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商業管理專家Christopher Tang指出,由於美國總統川普有可能會延續施行各種貿易禁令和提高關稅,中國在關鍵材料的控制能力,可能會成為日後在談判桌上的重要籌碼。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的資料顯示,中國目前供應著美國24種關鍵礦產需求的50%以上,尤其在稀土資源方面,對美國的供應占比超過90%。另外,中國也占全球鎵和鍺的主要產量,但在2023年7月起,中國已停止對美國的所有出口。
目前,雖然有關中國礦業公司海外投資的官方數據尚無法獲悉,但根據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2023年上半年中國進行了23筆海外礦業及金屬相關投資交易,年增幅達64.3%。這些動態顯示出中國在全球礦業格局中的積極布局與影響力,加上新的申報要求,未來的形勢將更加複雜而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