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1月7日,臺灣正式舉行了今年度第2次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報名考生人數達到驚人的24,687人,年齡範圍廣泛,從僅4歲的幼兒到91歲的長者,都顯示出對於原住民族語言學習與認證的高度熱情。此次考試的舞台設在屏東大學,原民會主委曾智勇也親自到現場巡視,鼓勵考生,展現原住民族語言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
為了應對年長者報考人數逐年攀升的現象,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馬耀・谷木提到,考試將朝向更友善和生活化的方向進行。尤其是針對老年考生,將會考慮提供更便利的考試方式,像是題目的放大以及友善的環境,以減少考試時的緊張感。
馬耀・谷木補充,未來年長者考試的形式將可能採用口試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更輕鬆地讓長者或初學者進行交流與對話。他回憶自己當初參加考試時的經驗,也曾是以口試的方式進行,因此認為這樣的改變能讓考生們體驗更真實的交流情境。明年,他將與試務單位、專家及一線族語教師深入討論,探索更符合生活實境的考試形式。
此外,族語認證的報名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過去以學校為主的報名方式逐漸演變成如今的多元化報名機制,現在甚至包括非學校團體、教會、家庭等多種形式,這顯示出族語學習和傳承的普及化趨勢。
在不同族群的通過率方面,馬耀・谷木指出,排灣族在單一族群中表現最佳,而在區域性上,阿美族的東海岸語系則有著較高的通過率。整個族語認證的到考率約為60%到70%,參加此次考試的考生中,多達168組來自部落團體,代表著族語學習的共學模式日益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阿美族的林家瑜創立了「乒夢族語學習班」,將族語巧妙地融入桌球教學中,讓學生在運動的同時學習族語。不僅如此,這樣的方式還引導學生熟悉日常用語和常見詞彙,進一步增強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及興趣。
面對這次測驗,曾智勇提到,為了激勵更多族人投入族語的修習,原住民族委員會也特別修訂了「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對於取得中高級以上證書的考生,將發放5000元至3萬元不等的獎勵金,鼓勵族人學習及傳承族語。
測驗結果將在2025年1月24日與2月14日公告,合格者可獲得由原民會頒發的證書,考生還可透過專屬網站查詢自己的成績。這樣一場考試不僅是語言能力的檢測,更是原住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承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