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推動減塑政策,台灣的環境部自2023年1月1日起實施了一系列創新的輔助措施,旨在利用經濟誘因引導企業和業者朝向更環保的方向發展。這些措施包括對玻璃容器的重複裝填、使用再生料的塑膠容器以及進行綠色設計的塑膠容器提供回收清除處理費的優惠。因此,台灣在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的努力上,再次朝向2030年的減量目標:到那時,塑膠包裝的使用將較2023年減少5%。在再生料添加方面,環境部訂定了2025年25%、2030年30%的比例目標。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強調,僅靠經濟誘因並不足以達成減塑目標,還需更深入地控制源頭,包括減少塑膠的生產和使用,這就需要政府重新檢視目前的石化政策。該政策不僅涉及塑膠的直接生產,還影響到碳排放和氣候變遷等議題,從而使得源頭管理成為減塑運動的核心。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在繁忙的上班前,習慣性地選擇一杯熱咖啡,特別是加入鮮奶的拿鐵,據超商業者的統計,每年該飲品的銷量超過1億杯,這也意味著會產生大量的塑膠牛奶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某知名超商開始在全台店鋪推行牛奶瓶的回收計畫,並將回收的空瓶轉化為百分之百的PCR再生塑料,這些再生塑料將用於製作自有品牌的容器。根據預測,這一計畫每月可回收約100公噸的牛奶空瓶,從而每年減少約2000公噸的碳排放。
然而,不僅僅是牛奶瓶的處理問題。根據相關數據,每年產生的咖啡渣超過6000公噸,這些廢棄物的高產量促使一些超商與美妝品牌展開合作,將咖啡渣提煉成為保養品成分。這種方法不僅是資源的再利用,也促進了循環經濟的形成,咖啡渣能夠被轉化為保養品或是沐浴產品的容器,形成有效的環保策略。
除此之外,另一家超商也推出了咖啡渣循環再生計畫,旨在利用這些咖啡渣製作衣物和配件等。這些創新舉措不僅顯示出台灣在環保及減塑方面的努力,也彰顯了企業對可持續未來的承諾。
環境部也在未來加強了相關政策的力度,自2025年1月1日起,使用再生原料的塑膠容器將享有15%的優惠費率。如果符合純料、原色、減少標籤、並使用可回收瓶蓋等的綠色設計要求,優惠可提升至15%到30%。此外,玻璃容器的重複使用也將有50%的優惠費率。這些经济激励制度的設計意在透過經濟手段來引導和激勵業界轉型,持續推動台灣的環保進程。
綠色和平的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指出,玻璃容器的回收和重複使用對於實現這一目標尤為重要。未來,政策的推行希望能促進越來越多業者參與循環容器的模式,以實現更大的減塑效果。
綜合以上所述,台灣在減塑、循環經濟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遠。環保團體呼籲政府針對塑膠的生產與使用進行更深的改革,面對不僅是廢棄物的處置問題,更是一個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挑戰。通過這些政策的綜合實施,我們期待台灣能為全球的減塑運動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