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近日揭露了他的未來計畫,他打算在美國成立一個專注於產業政策的智庫,這一構想的背景是當前全球自由市場的分裂,以及各國在制定自己產業政策時面臨的挑戰。劉德音指出,美國的政策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設立一個集結產業界與學界專家、以研究為主的智庫是非常必要的。
劉德音強調,雖然他已經在事業上賺夠了錢,但他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他提到,這次返回美國的個人原因之一,是慶祝自己孫子的出生。一個小生命的到來,使他感到非常滿足,也讓他的思考更為深刻,讓他認識到未来的重要性。
在談到智庫的具體設立計畫時,劉德音指出,他希望在加州的柏克萊成立這個智庫,主要著眼於對工業政策的研究。劉德音分析到,目前美國的智庫多由政治人物主導,缺乏真正的產業專家參與。他表示,許多諮詢機構的思維也過於商業化,無法真正深入探討產業政策的複雜性和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產業政策的制定向來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的產業政策慢慢影響到其他國家,使得全球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產業策略。
劉德音特別提到,雖然日本在過去十幾年的產業政策曾經取得過成功,但後期的失敗也提醒了各國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謹慎。與此相比,台灣的產業政策相對而言是成功的。劉德音的短期目標是成立這個智庫,將產業界和學界的人士聚集在一起,以促進更深入的研究和對話。智庫的工作將分為學術和政策兩大部分,期望能促進更具建設性的產業政策制定。
至於未來的發展,劉德音透露現在還在觀察中,尚無具體的後續計畫。他認為美國的政策動向仍在摸索,但對於台灣的半導體業影響並不大,因為台灣與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息息相關,彼此的成功是緊密綁在一起的。但同時,他也警告美國在壓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同時,應同時加速自身半導體產業的提升,以保持其在全球的競爭力。
劉德音的願景不僅是希望能在智庫的建立上貢獻力量,更希望能在全球產業政策的變遷中,幫助各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使命,也是當前全球產業界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