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動盪、各國政策加速變化的背景下,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逐步走出台積電的陰影,展開了他新的使命:在美國成立「產業智庫」。他明言,隨著自由市場的分裂與自由經濟的退卻,各國面臨的產業政策挑戰更為迫切,特別是在美國,這樣的一個智庫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劉德音的構想並非偶然,他指出,當前的美國政治環境中,儘管有數不勝數的智庫,但多為政治人物的參與,產業界專家的聲音卻相對薄弱。這樣的情勢使得許多與產業相關的政策在制定過程中,缺乏專業與實際經驗的支持。因此,劉德音期望在加州柏克萊成立的智庫,能夠彌補這一空缺,集結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專家,共同針對產業政策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討論。
劉德音自信滿滿,透露自己短期內將聚焦於智庫的成立,而這將包含兩個重要的部分:學術研究和政策建議。他深知,產業政策的制定向來不易,舉例來說,日本在產業政策上的成功經驗,卻在後期遭遇困境。而相比之下,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卻相對成功,讓他對未來的智庫藍圖充滿期待。他希望能透過智庫的力量,為美國的產業政策指引方向,避免重蹈覆轍。
在劉德音返回美國的路上,另一個讓他倍感欣慰的原因是,他的新生孫子已經三個月大,這位剛成為祖父的企業領袖,滿臉笑容地分享著這份親情。他表示,這樣的家庭新成員讓他人生更為充實,也讓他在尋找新使命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他也對美國目前的半導體政策持謹慎的觀察態度。雖然未能明確預測未來的走向,但他堅信,無論政治如何風雲變幻,台灣的半導體行業始終與美國市場息息相關,彼此間皆是互通有無的良好夥伴。台灣的半導體技術與產業鏈不僅支撐著美國市場所需,且助力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力。然而,劉德音也呼籲美國在制約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同時,應該加大自身產業的再發展,以保持在全球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隨著劉德音的願景逐步浮現,他的產業智庫計劃也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業界人士與學者們期待這樣一個智庫能在未來的產業政策規劃中,扮演一個積極推動的角色,並為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貢獻力量。無疑,劉德音的未來動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