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證券市場的變化,近期又有三家公司因未能按時出具財務報告而遭遇嚴重後果,特別是廷鑫(2358)與昶虹(2443)已於11月19日宣佈下市,而尚有一檔上櫃公司——大略-KY(4804),也因為經營權的爭奪而面臨類似的困境,可能在未來數月內失去上櫃資格。
根據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的說明,廷鑫自去年會計師主動中止委任後,未能找到新的會計師,而在112年年報後就再也沒有提交報告。這一情況導致證交所於今年4月8日停止了它的買賣,並依照相關規定,在六個月內未能恢復交易,結果於11月19日下市。昶虹的情況則類似,它同樣在112年年報之後未能找到會計師,因此也於同一天宣布下市。
相比之下,第一上櫃公司大略-KY的情況更具戲劇性。該公司在8月26日召開的臨時股東會中進行了全面改選,但新管理團隊卻未能取得公司帳冊,導致今年第二季無法公告財報。由於此事,證期局於8月23日停止了該公司的交易,並給予六個月的期限來解決問題。如果到明年2月24日仍未補交財報,將公告40天後中止上櫃,最快可能在明年4月7日失去其上櫃地位,最終沦为“壁纸股票”。
根據金管會的報告,截至113年11月14日,上市(櫃)公司的應申報數量共計1,844家(包括第一上市櫃,不含金控公司)。然而,除了廷鑫、昶虹與大略-KY三家公司未如期提交113年第3季的財務報告外,其他公司均已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公告,顯示出市場的另一面。
這幾起事件不僅影響了相關公司的股東和投資者,也引發了市場對於公司治理和財務透明度的廣泛關注。如何維持公司運作的穩定性和避開類似的危機,成為了大家亟待解決的課題。在金融市場的運作中,合規經營顯得尤為重要,唯有堅持透明與誠信,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促進持續的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