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台電調整電價激勵工廠設置儲能系統,推動能源轉型

台電調整電價激勵工廠設置儲能系統,推動能源轉型

分享: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和環保意識的提高,台灣正逐步推動能源轉型與儲能技術的應用。然而,儲能系統的建置成本較為昂貴,使得許多企業在設置儲能設備方面舉步維艱。為了改善這一現狀,並促進半導體、石化等行業的24小時用電大戶設置儲能系統,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期宣布了重新設計的三段式時間電價方案。這項新方案預計在農曆年後正式實施,目的在於提高尖離峰電價之間的價差,以提供企業更多的設置動機。

所謂的「表後儲能」是指在工廠內部安裝的儲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在用電需求高峰期時提供備用電力,或者協助企業進行電力管理,從而節省電費。儘管這種技術在國外已經相對成熟,但在台灣的普及率仍然不高。根據能源署的資料顯示,建置每兆瓦時(MWh)儲能設備的成本約為新台幣1250萬元,假設其使用年限為10年,並考量到充放電損失的20%,儲能放電的成本大約為每度7.1元。為了讓企業有意願投入這項設備,尖離峰電價差必須在7至8元之間。

去年開始,台電針對儲能市場的健全發展及即將面臨的電力需求挑戰,著手規劃新的電價方案。最初,台電考慮設立專屬的表後儲能電價,隨後經過對市場狀況的評估,最後決定整合現行的高壓及特高壓用戶的三段式時段電價。新方案的具體內容在近期曝光,非夏月新增的尖峰用電時間設為下午3時至9時,電價為每度9.9元;其餘的18小時則定為離峰時間,每度僅2.39元。在夏季月份,尖峰電價將調整為10.20元,而半尖峰及離峰的電價也相應調整,分別為6元和2.61元。調整之後,非夏月及夏月的尖離峰價差均超過7.5元,顯著高於儲能的運營成本,讓企業在設置儲能系統上有了更強的經濟誘因。

台電官員指出,用電大戶透過設置儲能設備來履行其義務,不僅能夠穩定廠內用電,還有助於降低台電在電網及電廠上的投資壓力。雖然這將對台電的電費收入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隨著工廠屋頂光電發展的成熟,也能有效緩解饋線壓力,整體而言此舉仍具成本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此新方案並非強制性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此外,為保障安全性,企業的儲能設備容量將受到契約容量的限制,並需另行裝設分表,以確保安全的運行與管理。透過這些改革,台電不僅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儲能建設,還能進一步推動台灣在能源轉型之路上的前進步伐。

精選文章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