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正月初二,這一天被視為嫁出去的女兒與她的娘家人團圓的特別時刻,俗稱「回娘家」、「歸寧」或「回門」。這一天的習俗不僅承載著對家族親情的珍視,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
根據《詩經·葛覃》的記載,「歸寧父母」的做法由來已久,至今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兒在丈夫的陪同下,往往需要精心打扮,穿上新衣服,帶著孩子與禮品,向娘家走去。此時,女兒的回家意義不僅在於探望親人,更是一個讓未來的孩子了解到家族根源的良機。
根據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的分享,回娘家的傳統禮俗與禁忌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女兒在初二回娘家的時候,衣著需要色彩鮮明,以大紅色為首選,優雅又顯得喜慶,避免黑白色等冷色系的服裝。這一方面是為了表達歡快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習俗的尊重與遵循。尤其在喜慶的日子穿著大紅色,更能顯現出喜氣洋洋的氛圍,讓每個人都感受到節日的喜悅。
根據習俗,女兒在回娘家探親時,雙手不能空著,必須準備一些禮物。這些禮品通常被稱為「回門禮」、「帶手」、「伴手」或「等路」,象徵著對父母的孝敬與對鄰里的關心。特別的是,這些禮品、紅包的數量最好為雙數,因為在民俗中,雙數被認為是吉利的,然而切記避免4(死)及其他單數的排列,以免帶來不吉利的寓意。
在回到娘家後,女兒首先需要向長輩們致以新年的祝福。如果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場,女兒也需要贈送紅包,這是對小辈的祝福。更有趣的是,倘若女兒帶著孩子回家,娘家會特別準備雞腿,並用紅絨線將古銭(銅錢)繫在小孩的脖子上,這是一種祝福的方式,現在則多以紅包來取代。
除了光顧娘家,這一天,女婿的地位也格外重要。他被尊為家中的「貴客」,通常娘家會在中午竭誠款待女婿,飯桌上必須擺上全雞,象徵著家庭的圓滿與和諧。此外,幾道富有象徵意義的菜餚,例如長年菜(寓意長壽)、餃子(象徵金錢與財運)以及發糕(寓意發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佳肴。
然而,根據民間諺語「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兒被視作客人,需在傍晚前返回夫家,遵守這一傳統。這是出於對娘家的尊重,傳統上認為若留在娘家過晚,就會引發不必要的糾葛及未來的困擾。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許多家庭選擇在餐廳聚餐,或訂購現成的菜餚,相較之下,這項習俗的意義也變得不那麼明顯。
最後,當女婿與妻子準備離開娘家時,娘家會特別準備兩根「掛尾蔗」,並用紅帶子綁住,祝願他們未來能夠幸福美滿,享有共同的生活,直到白頭偕老。此外,送上兩隻活的「帶路雞」也是一種祝福,代表著希望新婚夫婦能夠家庭和睦,繁衍不息。
此時此刻,無論是傳統的習俗或是現代的生活方式,都在此時此刻交織著,讓這個「回娘家」的日子充滿了對於家族情感的重視與對傳統文化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