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由於其氣候條件優越,吸引了大量的外來物種,其中綠鬣蜥無疑是當地最引人注目的生物之一。這種外來種近年来在屏東地區繁殖迅速,族群數量激增,甚至被戲稱為「侏羅紀公園」,形象地反映了當前的生態挑戰。根據農業專家的觀察,這些綠鬣蜥對當地農作物造成了嚴重損害,成為農民心目中的頭號敵人。為應對這一問題,屏東縣政府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案,透過民眾通報及定期巡查來控制綠鬣蜥的數量。
根據屏東縣政府的安排,民眾可透過1999為民服務專線或1959動物保護專線通報綠鬣蜥的出沒情況。政府則會派專人前去進行捕捉與移除,並針對全縣綠鬣蜥的熱點地區進行定期的巡查與主動出擊,以遏制其增長勢頭。這些行動不僅僅是出於農業保護的考量,也反映了政府對生態平衡的關注。
李建宏是屏東縣政府委外的獵龍專家,從事農業工作的他在五至六年前開始參與綠鬣蜥的獵捕。他指出,這些綠鬣蜥主要出沒在河堤和岸邊,尤其是在東港溪流域,因而在巡查時幾乎不會錯過它們的蹤跡。晚上是最佳的獵捕時機,因為綠鬣蜥通常棲息在樹上,行動緩慢,這使得捕捉變得更容易。他分享道,最初他每次捕獲20到30隻就認為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而近兩年來,幾乎每次出門獵捕都能滿載而歸,甚至有時「多到載不回來」,曾經甚至在團體行動中捕到200多隻。
李建宏曾試圖利用漁網進行圍捕,但發現效果不佳,於是決定改用魚輪彈弓作為主要工具。這種工具目前在南部地區已成為捕捉綠鬣蜥的標準裝備。在實地巡查時,獵人往往在夜晚配戴頭燈,手持魚輪彈弓,走訪水岸區域,以便能夠更好地搜尋和捕捉。
在一次新園抽水站的夜巡中,隨著四名獵人抵達現場,他們便利用手電筒照射樹林,尋找綠鬣蜥的身影。當他們發現目標後,便會迅速而有效地進行捕捉,分工合作,採取高效率的行動,確保獵捕過程順利進行。
然而,儘管獵龍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獵人們在捕捉過程中也常常感到一絲不忍,尤其是當他們了解到綠鬣蜥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及其可能遭受的痛苦。林偉柏是一位從事養殖漁業的獵龍專家,他坦言,儘管他也覺得綠鬣蜥無辜,但自己曾目睹它們在漁塭中大肆破壞的場景,深知這些外來種對農民造成的困擾。因此,除掉這些生物是維護農業生產的必要之舉。
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獵捕規定日益嚴格。為了確保獵捕行動遵循人道原則,農業部於2024年出台了「外來侵種綠鬣蜥移除指引」,為獵捕行動提供詳細規範,這使得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獵龍高手也必須參加培訓,以確保捕捉過程的合法與人道。
透過這些綜合性的措施,屏東縣政府希望能夠有效控制外來種綠鬣蜥的數量,保護當地農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努力尋求生態和農業發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