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即將來臨,中國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紛紛展現出優異的表現,年終獎發放計畫成為了各界矚目的焦點。京東集團於12月23日宣佈在2024年可發放最高達八個月薪資的年終獎,這一消息迅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相較之下,許多傳統產業的員工卻面臨著年終獎“無望”的窘境,讓人感受到經濟復甦乏力的嚴峻局面,社會各界紛紛開始熱議“沒有年終獎金”這一話題,形成了明顯的行業分化。
在互聯網產業中,年終獎的發放依然充滿了活力和競爭。除了京東,字節跳動也在11月份提升了年終激勵上限,部分高績效員工將獲得三個月薪資的現金獎金和額外的期權激勵。而拼多多則預告將在年前發放兩個月的工資作為年終獎,隨後在四月份根據績效再發放1至2個月的獎金。騰訊則選擇將額外的薪資分攤到每月薪水中,並根據員工的績效表現發放2到5個月的年終獎。
然而,並非所有行業的從業人員都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報導指出,能夠在2025年年初發放年終獎的主要仍是表現良好的國有企業。相對於互聯網行業的繁榮,金融機構的獎金發放卻因為利潤驟減而面臨縮水。當前,很多行業的員工僅期望保持工資不變,甚至不裁員。
在一家大型網路公司工作的何先生向媒體表示,儘管自己的年終獎預計將達到四個月的薪資,但這並不算特別優厚。根據他的經驗,年終獎的發放與公司的整體績效緊密相連,公司通常會依據不同的績效指標進行分級獎勵。他指出,即便是在網路大廠,並非所有員工都能獲得同樣的待遇,公司的財務狀況及行業環境依舊影響著獲獎的機會。
反觀傳統產業,許多基層勞工的年終獎卻變得成為奢望。重慶一位在汽車零件工廠工作的吳先生坦言,公司的年終獎大多以“工齡獎”的形式進行補貼,每月僅有50元人民幣,一年下來也僅600元。吳先生提到,由於經濟環境的影響,許多製造業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員工對年終獎已不再抱有希望。
在以電商和物流業為主的集運行業,陳老闆也感受到內部的壓力與競爭。在面對一定的市場挑戰之際,他依然堅持給予員工年終獎和“十三薪”,並組織年會以感謝員工的辛苦付出。雖然行業多數小公司面臨營收下降和社保欠繳的困境,但陳老闆強調要給員工最基本的保障,認為他們的努力應該獲得合理的回報。
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於年終獎的話題成為熱議焦點。許多用戶分享了不同的年終獎金紀錄,從金融行業的數萬元到不同企業的微薄獎金,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北京的白領年終獎普遍高於其他地區,大多數人報告能夠獲得年終獎,但整體的發放情況依舊令人擔憂。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3年僅20.2%的白領確定能夠拿到年終獎,且年終獎金均值較2022年下降了17.5%。
中國的經濟學者王國臣指出,政策的變化也在影響年終獎的實際情況。高科技和電商產業因受到政府的持續支持而具備更好的年終獎發放能力,與此同時,近年來民營企業的經濟壓力加大,使得員工的獎勵期望水漲船高。面對經濟風潮的變化,王國臣認為員工的獎勵越來越少,導致不少人的心態轉變為“只求穩定”的消極狀態。
在此片多樣的年終獎景況之下,中國的勞工該如何應對眼前的挑戰,企業又該如何在挑戰中尋找機遇,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