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在最近的節目中,分享了她對張忠謀自傳的感悟,揭示出這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開創者所經歷的艱辛過程。很多人都認為張忠謀的成功之路一帆風順,但事實上,他的職業生涯充滿了波折與挑戰。陳文茜指出,正是因為有一些抱著國家利益之心的人,才能讓張忠謀在困境中不懈追求,最終實現他對台灣科技的理想。
根據陳文茜的說法,張忠謀在德州儀器工作的日子中,曾經飽受挫折。在他52歲的那一年,突然遭遇公司降級的打擊,面對這樣的羞辱,他選擇了辭職,留下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同事默默道別。這樣的艱難選擇並未讓他退縮,反而促使他做出巨大的人生變遷。
1983年,張忠謀致電時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表示他希望能回到台灣發展,但這通電話卻沒有得到即時反應,直到1985年他才得以重返台灣,並就任工研院院長。陳文茜在講述中提到,李國鼎在當時面臨政治變遷,而其後的經濟主導權則落入孫運璿之手,這使得李國鼎無法立即回應張忠謀的求助。
據來賓朱雲鵬透露,李國鼎在那個時代的聲望極高,甚至被認為超越了當時的總統蔣經國。他的突然職務調整,讓許多人感到震驚,也昭示了政治瞬息萬變的現實。這些背景都使得張忠謀回台灣的路途不再那麼簡單。
張忠謀重回台灣後,有人告訴他,當時的科技發展落後世界至少三十年,這讓他面臨巨大的壓力。然而,他深感「沒有國家就沒有個人」,這個信念激勵著他回到了熟悉的土地。在李登輝總統的主導下,張忠謀曾受到不少挑戰,其新任職務的轉變使他一度失去實權,甚至在同事中流傳「張忠謀完了」的言論。
此外,時任國科會主委的陳履安對台積電的成立曾表達反對,認為投資缺乏回報,但李國鼎不惜親自出面抗議。這份爭取的努力最終促成了台積電的成立,顯示了國家發展背後的艱難政治博弈。
陳文茜坦言,外界往往誤以為張忠謀的成功是水到渠成,實際上每一步都伴隨著艱辛,得以成功的背後,是那些不顧一切、堅持不懈、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張忠謀的故事不僅是他個人的成就,也是台灣科技發展史上有著不斷奮鬥、勇於挑戰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