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引發業者強烈關切,屏東自救會出面陳情

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引發業者強烈關切,屏東自救會出面陳情

分享:

衛生福利部近日預告制定的「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旨在建立檳榔產業的管理制度,以降低檳榔對健康的危害。該草案提出多項重要措施,包括禁止在特定場所嚼用檳榔,禁止未成年人及孕婦嚼用,並要求檳榔業者必須向主管機關登錄,確保他們所販售的檳榔及其原料符合衛生和品質標準。此預告令人關注的草案將於2月17日結束意見徵集期,屆時相關意見和建議將被納入後續的政策制定過程中。

在台灣,屏東縣的檳榔種植面積約達1萬708公頃,僅次於南投縣的1萬2599公頃,顯示出該地區在檳榔產業中的重要性。隨著草案的提出,當地檳榔種植及銷售業者感到深深的憂慮,因為這項法案勢必將對他們的生計造成影響。昨晚,屏東檳榔自救會集結多位相關從業人員,前往竹田鄉向國民黨立委蘇清泉及地方民代表達他們的心聲和擔憂,指出草案對他們的生計及生存環境帶來了重重挑戰。

自救會召集人汪芬蘭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們希望衛福部能夠撤回這項草案,或者與相關從業人員展開協商,針對政策內容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她強調,目前有關轉職的輔導措施仍不明確,這對於整個檳榔產業鏈的從農民、運輸到攤商的各個環節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在許多檳榔農戶中,有著許多弱勢家庭及年長者,轉作其他產業對他們來說並不容易,因此希望政府能提出更完整的輔導方案,以幫助他們渡過這段困境。此外,她也呼籲社會大眾不要對檳榔業者貼上「賺缺德錢」的標籤,因為他們也是為了家庭生計而努力工作的人。

前竹田鄉鄉長傅民雄,現任國際慢城台灣聯盟顧問,他指出,檳榔產業的轉型問題已存在多年,當前最大的挑戰在於地方人口快速老化。因為許多年輕人都已經選擇另謀高就,或轉行種植其他作物如檸檬或可可,這些轉型多數是由年輕農民主導的。然而,對於年長者來說,轉行學習新的技能尤其困難,加上用工短缺,導致整體轉型進程不如預期。他曾提出將檳榔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可能性,例如發展檳榔主題的彩繪扇子、特色餐飲及檳榔園民宿等,但因為缺乏技術傳承和資源,這些構想難以實施。他認為,考慮到檳榔消費者人數的下降,與其嚴格限制產業,不如利用市場力量促進自然淘汰。

同樣出席此次陳情活動的屏東市議員傅建雄指出,檳榔的耕種相對容易,且市場價格穩定,而從醫療專業的角度,蘇清泉不鼓勵該產業的發展,但考慮到屏東地區的種植面積達1萬多公頃,對於從業者的轉職和輔導也必須謹慎評估。他呼籲,法案的制定應該聽取業界的聲音,舉行公聽會來充分探討政策的後果。

為了表達擔憂及訴求,全台的檳榔相關產業從業者,包括農民、產地販賣者及檳榔攤商,已自發組成「檳榔產業產銷團結聯盟」,決定於2月10日在台北進行遊行,以抗議該草案的制定。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的報告指出,檳榔被分類為第一類致癌物,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檳榔本身仍具有致癌性。口腔癌在台灣的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中位居第3,死亡率更高達第4,每年有超過8000名國民因口腔癌患病。這一切都顯示出檳榔對公共健康的危害,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來應對這一挑戰。

精選文章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