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即將建設第一座世界級的鳳梨葉自動化取纖循環場,選址在古坑的永興農場。這項先進的設施預估初期將能處理超過千噸的農業廢棄物,並且通過同一套機器,實現鳳梨葉纖維和絲線的提取,再進一步與紡織研究機構合作,將其製成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如衣物、帽子及人工皮革等,甚至可以透過發酵製成肥料。整株鳳梨的資源都能達到零廢棄的理念,將農業廢棄物轉變為有價值的「綠金」。
農糧署今天召開了一場關於「雲林首座鳳梨葉自動化取纖循環場計畫啟動」的說明會,會中不僅有立法委員劉建國的參與,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永興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長黃威騰,以及來自虎尾科技大學的專家學者都一同出席,共同探討如何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
姚志旺在會中指出,雲林縣的鳳梨種植面積已超過880公頃,然而,採收後所遺留下來的根莖與葉片卻常常成為難以利用的廢棄物。立法委員劉建國積極促進了虎尾科技大學及紡織产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了一條在地的植物纖維產業鏈,目的是要活化這些剩餘的資源,而成功研發出一套世界級的自動化取纖系統,將在雲林打造首座區域型的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
虎尾科技大學的教授羅朝村也指出,鳳梨纖維以往一直被視為廢棄物而隨意丟棄,這實在是相當可惜。其實鳳梨的纖維擁有很好的韌性和彈性,並且質地涼爽,是紡織業中的一種理想選擇。透過取纖等加工程序,這些鳳梨葉片將能轉化為紗線,進一步製作成各式衣帽、編織袋等紡織品,實現物盡其用,提升資源的使用價值。
立法委員劉建國強調,該自動化系統的建設將獲得政府約80%的補助,除了能生產多樣的產品外,從抽取纖維後所產出的渣料,亦可加工為酵素、飼料及人造皮革等具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他指出,隨著技術的成熟,以鳳梨葉、香蕉皮等各類農業廢棄物都能轉換成高價值的纖維產品,這不僅大幅提升了農廢的循環利用價值,還將從根本上解決長久以來因農廢問題所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
永興農場理事長黃威騰也補充說明,以往的鳳梨葉只能被遺棄於田地中作為堆肥或焚燒,這樣的資源浪費今後將不再發生。隨著自動化設備的建置完成,整株鳳梨都能夠再度利用,達到零廢棄的目標。他估計,未來每年可處理的鮮果農廢量可達上千公噸,並且隨著產能的提升,還可以擴展成多元化的區域性處理場,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收益。
這項計畫實現了農業生產與環保理念的完美結合,透過先進的技術與創新的思維,不僅能有效減少農業廢棄物,還能為農民帶來新的收入來源,讓雲林縣在實現零農廢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