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推出的「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以100億元的龐大預算鎖定15至30歲的年輕世代,似乎顯示出政府對於青年發展的重視。然而,這項計畫在第一年的預算編列中便高達10億元,引發了一些對於資金使用的質疑聲音。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指出,政府在此計畫上的投入,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可持續的推動考量。他比較了類似的民間計畫,提到某企業過去20年間僅投入2億元,卻能夠支持超過200位社會創新計畫的參與者,顯示出民間在資源運用上的高效能與長期影響力。換言之,陳學聖認為,教育部的10億元預算如同大手筆撒在無效處,缺乏對社會真實需求的深度分析和考量。
此外,陳學聖更進一步關注計畫的永續性,質疑未來該基金的經費來源是基金的收益,還是每年都須編列預算,若僅依賴年度預算,將可能使計畫變得短視而無法穩定運作。他強調,對於青年政策的推動,不僅應追求短期成效,更應重視資源的永續利用。
他建議政府應當以更謹慎的態度重新檢視「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在制定計畫內容時也可借鑑成功的民間案例,以確保公帑能真正發揮其效益,避免變成一場落入浮誇政治秀的資源浪費。
這場關於青年發展的財政計畫,其背後的意義不僅體現在金額的高低,還在於對於未來青年成長及其事業發展的影響力。當前社會中,青年所承擔的壓力與挑戰日益嚴峻,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境中,充分發揮資金的效用,成為不可或缺的實務考驗。因此,更深層的政策思考及討論或許將直接決定這筆資金是否能夠為未來的社會帶來真正的正面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