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媒體上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名為「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目標是為在15至30歲的青年提供機會,讓他們透過這個計畫實現自己國際化的夢想。據悉,該計畫在未來四年內將投入總額高達100億元,並開放550個名額供青年申請。然而,這個計畫一推出就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質疑,尤其是來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他指出該計畫存在「大撒幣」的傾向,並缺乏長期可持續性推動的考量。
陳學聖強調,教育部在該計畫第一年便編列了高達10億元的預算,但目前並未見到足夠的具體計劃和目標設定。他提到,類似的支持青年創新的計畫,許多民間企業已經有多年的運行經驗。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某企業在過去20年間投入了2億元,支持了200多位青年,以其創新的社會發展計畫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影響。而反觀教育部的「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這樣龐大的投入卻缺乏清晰的運作模式,似乎使得這項計畫更像是一場浮濫的政治秀,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
此外,陳學聖對於未來該計畫經費的運用也是一大關注點。究竟所需的資金是來自於基金的孳息,還是每年需編列預算進行支應,這些問題都尚未有明確的答案。對於青年發展的政策推動,他表示應當更注重資源的永續使用,而非僅追求短期的效果。他建議,政府需要以謹慎的態度重新檢視計畫的內容,學習民間成功的案例,以確保公共資金能夠真正投入到最具需求和潛力的領域。
這樣的質疑聲不僅反映了對於政府公共政策運作的關心,更突顯出青年發展需面對的諸多挑戰。未來,政府如果能夠在計畫推動上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透過提供清晰的資源運用規劃及長期目標,或許能讓這項計畫更具意義,並真正幫助到青年找到屬於他們的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