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台灣對於青年政策的關注日益提高,教育部於近期推出了「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這個計畫承諾在未來四年內投入高達百億元新台幣,旨在為15至30歲的青年提供藉以實現夢想的機會,並聲明將提供550個可用名額。然而,這一計畫卻引發了不少的質疑,尤其是來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的聲音,引發社會各界對於政府資源運用的有效性及永續性的深刻思考。
陳學聖指出,該計畫在首年便編列了高達10億元的預算,然而整體計畫的具體規劃卻顯得相對模糊,彷彿政府單純是在「大撒幣」,缺乏長期推動的考量。他提到,類似的圓夢計畫,在民間企業中已有許多成功的實例。例如,某大型企業在過去20年間僅投入2億元,卻支持了超過200位年輕人提出與社會發展相關的創新計畫,這樣的項目最終創造了持久且深遠的社會影響。
與此相比,教育部初年即投入的10億元預算,若按企業運作模式估算,將足以支援長達百年的相關計畫執行。陳學聖質疑,對於「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的經費來源,政府是否會依賴基金的孳息,或是每年再編列相應預算,這直接影響到計畫的可持續性以及對於人力與財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他強調,青年政策的推動不應該僅僅追求短期效果,反而應該重視資源運用的永續性,確保每一分公帑都能切實用在刀口上。他建議,政府應對計畫內容進行更深入的評估,並可以參考當前成熟的民間成功範例,以增強政策的有效性,實現真正對於台灣青年群體的幫助,而不是形同於一場浮誇的政治秀。
這一相關論述無疑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青年政策資源配置的關注,也讓人思考在未來的政策制定中,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資源,以確保不僅僅是短期的夢想圓滿,而是真正能夠為青年帶來深遠的影響與長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