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宣布推出「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該計畫旨在支持有志青年出國深造或實習,並計畫在未來四年內撥出高達百億元的經費。根據最新的訊息,這項計畫將開放給年齡介於15至30歲的青年,總共提供550個名額,且在第一年就一次性編列10億元的高額預算。儘管此計畫似乎為年輕人提供了豐富的機會,但卻引起了專家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質疑。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對該計畫表達了擔憂,他指出,政府在執行計畫時顯現出「大撒幣」的傾向,缺乏對長期可持續性的考量。根據他的觀察,相較於一些成功的私營社會企業,這些企業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只投資了約2億元,並支持了超過200名年滿20歲的年輕人,這些青年提出的創新計畫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樣的對比使人不禁懷疑,政府在一次性撥出那麼巨額的經費之後,是否有足夠的策略去確保這些資金能夠持續發揮效益。
陳學聖也提出了重要的問題,該計畫的經費來源究竟是什麼?未來的資金是否會依據基金的收益來支撐,還是每年都會編列新預算以供應?這些問題若得不到解答,將使得計畫的可持續性受到挑戰。他強調,青年發展政策的推動應重視資源的正確使用,應避免為了短期的成效而忽視了長期的影響。為此,他建議政府應以更謹慎的態度來評估計畫內容,並借鑒民間成功的經驗,以確保納稅人的資金能夠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淪為一場政治秀。
針對這項青年計畫,許多網友和相關專家也紛紛表達了各自的看法,有人認為,青年應該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與實習,不過也有不少人指出,政府需要在資源的配置上展現更高的智慧與管理能力,否則將難以達成鼓勵青年成長與發展的初衷。由此可見,如何在資源分配與政策執行上取得平衡,是未來該計畫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