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政府打房政策的逐步實施,台灣的房屋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近期的市場數據顯示,交易量明顯減少,投資客紛紛開始退場,而與房市相關的諸多指標則持續探底,讓人感受到購屋意願的低迷。根據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房屋市場的景氣燈號已經呈現出開高走低的趨勢。特別是「購買房地產時機」的指標,已經跌破了一百的警戒線,從先前的樂觀情緒轉變為悲觀,創下了近四年半來的新低紀錄。
建設公司專案經理黃韻庭表示,當前的買房需求相對審慎,許多購屋族在選擇地點時,對生活機能、學區優勢以及交通便利性等因素都極為看重。黃韻庭強調,理想的購屋地點必須具備良好的交通環境及教學資源,這些都是影響購房決策的關鍵因素。
例如,購屋族林小姐便是如此考慮,她的家庭正在尋找一處更為寬敞、能夠容納日漸長大的孩子的家。林小姐坦言,考量工作的便利性,她希望能在台北市找到一個學區內的房子,並且希望距離辦公室不會太遠。對她來說,具備學校和捷運的地點不僅能增加生活便利性,也能為孩子的教育打下基礎。她回憶起結婚以來,對房屋的考量便始終未曾停止,儘管 Covid-19 疫情讓人對房市的前景感到不安,但當她發現近幾年雙北地區的房價始終不見下滑時,無形中加深了她購屋的決心。
在持續升高的房價壓力之下,對於有剛性需求的自用客戶來說,即使市場氛圍不如往年熱絡,合理的購買計畫仍舊能夠是一項明智的投資。隨著過去一年的政府打房政策逐步生效,市場的趨勢也開始改變。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政府針對房貸的緊縮政策,帶來了一定的層面影響,尤其是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的實施,使得市場的投資需求急劇下降。與此同時,自用型需求卻表現出相對的堅韌,消費者對市場的回暖需求也隨之增加。
根據最新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與房市相關的指標在持續的下探中,已經達到近兩年來的新低點。張旭嵐,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的執行長,指出包括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全球因素都在影響著房市的未來走向,特別是央行的政策對於貸款的能力及成本有著直接的影響。展望2024年的房市,”部分新案的開價與成交量將成為影響市場信心的關鍵指標”,他強調。
整體而言,儘管在2023年所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市場的投資熱情,但這也讓自用型需求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讓購屋族在面對當前的房市時多了一份理智。未來的市場將如何演變,或許有賴於政策的進一步調整與經濟環境的變化,這個市場依然需要時間來觀察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