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提高對職場霸凌的認識 政府亟需明確法規定義

提高對職場霸凌的認識 政府亟需明確法規定義

分享:

在台北市,近三年來有關職場霸凌的申訴案件已超過1449件,顯示出職場環境中的不良氛圍逐年上升。市議員曾獻瑩指出,這些申訴的類型涉及多樣化,如言語衝突、肢體衝突、態度不友善及排班或獎金爭議等。今年,市內出現634件申訴案例,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僅有5件成功移送,對雇主的裁罰比例極低,反映出執法的震懾力不足。許多雇主在面對壓力時僅被動改善,而非積極改變。

針對目前的情況,勞動局表示,他們將會加強對雇主的輔導與教育,並配合中央進行的法規修訂。在現行法律中,由於缺乏對職場霸凌的明確定義,相關案件多依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24條之3中「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進行處理。勞動局在接獲申訴後,並不針對每一個案事實做深入調查,而是透過勞動檢查確保雇主已完成必要的危害辨識及風險評估。

曾獻瑩議員強調,儘管申訴案件逐年增加,勞動檢查處對雇主的要求仍主要集中於限期改善,只有在未能改善的情況下才會進行裁罰。最高的罰款為15萬元,這一金額於現今的企業經營中幾乎不具威脅。而在今年634件的申訴中,驚人地僅有5件被移送裁罰,這不禁讓人質疑政府在職場霸凌問題上的重視程度。

另外一位議員陳宥丞也表示,由於法律中對霸凌行為並未明確定義,這是影響執法的根本問題。他倡導北市勞動局應該積極表達對此問題的重視,指出校園有霸凌,職場中同樣不能容忍這樣的行為,北市應勇敢地向中央提出呼籲,要求設立明確的法律規範,以便地方政府能夠依據和實施。

針對低裁罰案例的情況,北市勞動局強調,在接受職場霸凌的申訴後,根據法定程序進行勞動檢查,要求雇主限期改善,而只有在未滿足規範的情況下,才會依法進行裁罰。今年移送裁罰的5件案件均是因為雇主未妥善執行改善措施所致。

此外,勞動局也重申,他們的執法目的在於促進雇主改善工作環境,裁罰並非唯一的手段。為了提升職場安全以及保障勞工的權益,建立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勞動局決心積極檢討現行的執行機制,並加強對雇主的輔導與教育,期待在法規的明確定義後,建構出具有更高透明度與監督力的稽查制度,以確保勞工的基本權益能夠得到切實的保障。

精選文章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