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非典型工作的興起與年輕世代的全新職場觀念

非典型工作的興起與年輕世代的全新職場觀念

分享:

隨著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許多工作性質變得日益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年輕世代對於工作的觀念發生了顯著轉變。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今年五月,我國的非典型就業人數達到80.4萬人,儘管較去年減少了2000人,但仍然保持在80萬以上的高點。這樣的數字不僅反映了特定職業模式的流行,更是表現出年輕人對於工作價值及生活平衡的重視。

在15至24歲的青少年群體中,非典型工作者的數量達到14.5萬人,佔該年齡層就業人數的20.01%。這意味著,在每五位勞工中,就有一位選擇了非典型的工作方式。對這群年輕人來說,薪資已不再是他們追尋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們更渴望的是能夠在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並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其中,一位56歲的二度就業者狄姐,正是這一趨勢的活生生例證。曾經經營餐廳的她,在疫情期間不得不關閉餐廳,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壓力讓她決定重返職場,於是現在在一家泰式手搖飲料店工作。儘管找到的工作不如她曾經的餐廳經營那樣穩定,狄姐卻發現,兼差的靈活性讓她在薪資上獲得更好的收益。她戲謔地表示,在這個年紀,固定薪資的工作反而獲得的報酬相對較低,而兼差的時薪卻能讓她獲得更高的收入。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的數據,2023年5月的非典型工作者中,有43.8萬人從事部分工時工作,這創下了歷史新高。這些非典型工作者的比率為全體就業人口的6.95%。而在這之中,臨時性或人力派遣的工作者也佔比不小,這顯示出社會對於靈活工作形式的接受度在逐漸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全職工作的年齡層比例也顯著降低,顯示人們在職場選擇上愈發多元化。

人力銀行高階獵才總經理林奇葳表示,非典型就業者的選擇並不僅僅是因為找不到全日制工作,更與現今經濟環境以及家庭責任的考量有關。尤其是年輕人在尋找工作時,越來越重視工作的彈性及能否兼顧生活,對於薪資的要求反而有所降低。因此,年輕人偏好的工作模式正逐漸導致了正職勞工短缺的潛在問題。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則指出,許多中高齡二度就業者及銀髮族也在尋求非典型工作,這些個體正在市場上找到屬於他們的職位。他強調,隨著各種新興工作模式的出現,未來的職場將不再是傳統的全日制工作模式,反而是更多人選擇的高度彈性及自由的機會。

總體來看,非典型工作的興起正逐步改變我們對傳統就業的認知,而年輕人對於工作環境的需求則在推動著這場變革。未來,隨著社會觀念的進一步改變,或許我們會看到更靈活多樣的工作形態成為主流,這將是時代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精選文章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