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屏東的六堆文化園區,由客家委員會主辦的客家青年論壇如期舉行。此次論壇吸引了27位充滿熱情的青年參與,大家齊聚一堂,共同面對當前客庄發展的挑戰,並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古秀妃在現場致詞,表達了對於這一代年輕人在交流中的期待,並希望透過這樣的平台,促進老、中、青三代的對話和理解,共同推動客家公共事務的進步。
本次論壇是客家委員會在11月30日北區論壇後,針對青年意見收集進行的第二次活動。與會的青年專注於探討當代客家青年在公共參與方面的現狀及所面臨的挑戰。古秀妃表示,這兩次論壇的意見將集中整理,並會在12月28日的客家日上做出回應,進而提出具體的施政措施,以回應青年人的期待。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古秀妃回顧了客家日的歷史,她提到自1988年以來,客家人努力推動母語的復興,經過了35年的不懈努力,當前世代與以往相比,所承載的理念與環境是不同的。她強調,年輕人在面對未來35年時,需要具備更多的對話與創新思維,以應對新的挑戰。
工業化進程使大量青年從客庄遷移至都市,形成了世代間的差異,這使得新一代青年在都市生活中必須重新探索客庄的價值與意義。古秀妃認為,現今的青年富有理想與活力,希望他們的參與能為客家公共事務注入新動力。然而,她也表示,與會青年反映了客家委員會在支持青年方面的不足,這一點在南區論壇中得到了強烈的共鳴。
針對青年回歸客庄的發展困難,瑞歐顧問有限公司的王一帆指出,現行的補助政策非常限制,只允許地方協會組織申請,這使得不少有志於參與的青年因為生活壓力而無法加入。王一帆還提到,在客庄內部,年輕人的輩分與資源獲取常常受到挑戰,若能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將能更好地促進師長的理解與尊重。
高雄客家青年會理事長賴奕守進一步指出,客家文化的推廣與資源的平衡分配仍需要持續努力,特別是在招標方面,往往由不了解客家文化的廠商中標,這導致了資源分布的不均。
來自苗栗的邱星崴則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客庄正面臨後花園化的挑戰,現有模式的副作用亟待深入探討。他提到,如今的一些老街變得不再能夠代表真正的客庄生活,賺取觀光財的同時,卻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根基和活動模式。
邱星崴對客庄未來的展望是希望能夠重建支持系統,以實際政策支持傳統客家生活的回歸。例如,他建議透過社區互動與合作的方式,讓不同世代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與支持,最終形成和諧共生的社區生態。
此次論壇的討論不僅激勵了參與的青年,更引發了對客家文化和未來發展的深思,顯示出年輕一代對於文化保存與創新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尽管未來的路途依然充滿挑戰,但相信透過這樣的平台與努力,會為客家公共事務帶來更為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