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是現代醫療技術的重要成果,可以有效地幫助聽損者找回聲音。然而,使用這一設備不僅需要進行正確的安裝和調整,還需專業的訓練來確保其最佳效用。尤其對於年幼的聽損童來說,這一過程更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在黃金治療期內的需求迫切,卻往往因資源不足而遺憾受限。
在雲林縣,聽力師資源的緊缺,使得許多聽損幼童不得不前往外縣市接受治療,造成了時間和財務上的雙重壓力。根據當地的醫療實況,聽損童在接受人工電子耳的調整和訓練時,需每兩周接受一次專業的調教與訓練,而每次的相關費用高達1500至2000元。這樣的負擔對許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段艱難的考驗。
調教過程中,有些家長因舟車勞頓,或者無法承擔連續調教的高額費用,最終選擇放棄這一必要的療程,讓人工電子耳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面對這一現狀,雲林縣社會處長林文志深感憂慮,他表示,為了讓聽障孩子能在本地獲得最好的治療和支持,縣府自今年10月起,結合相關資源推動聽能服務,讓0至6歲的聽損童可以就近接受調教和訓練。
在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陳怡慧的建議下,縣府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及以法大助聽器等相關單位携手合作,擴大聽能管理及訓練服務,提供0至6歲聽損童免費的設備調教與復健服務。這一新設立的聽能服務項目僅在開辦一個月內,就吸引了25名聽損童家庭提交申請,顯示了對於這一服務的強烈需求。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也在今年8月開設了專門的人工電子耳門診,並且縣府已經聘用了一名專任聽力師和一名兼任聽力師來共同提供聽能相關的服務。家長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在家中、入校或到台西社福中心、斗六和虎尾輔具中心等地接受免費的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家庭的安排。
為了讓偏鄉的孩子們也能更加便利地享用這一服務,未來縣府計劃持續增加兼任聽力師的人員,深入偏鄉地區,確保更多的聽損童能收到專業的愛心照顧和支持。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她期盼透過這項計劃,進一步促進服務的推廣,擴大資源投入,讓每一位聽損童都能在學習和成長中,無障礙地探索這個世界,重拾與家人朋友之間的音樂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