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振興竹產業,探索綠色經濟新契機

振興竹產業,探索綠色經濟新契機

分享:

為了振興台灣竹產業的發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日前攜手禹禹藝術工作室,運用國產桂竹、刺竹及鐵件等材料,創作出一件名為「納」的藝術作品,並於今日正式啟用。這一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希望成為未來綠色經濟的重要資源,彰顯竹材的環保潛力。

作品「納」將展覽的核心主題「山、村共生 Living with Nature」具體化。設計者陳禹廷以竹節為筆,鐵件為韻,運用竹編的特性,細膩地刻畫出生命與歲月的軌跡。這件作品不僅在視覺上具有吸引力,更在理念上呼應了林後四林園區的宗旨,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存。

在啟用儀式上,陳禹廷指出,這個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的結晶,也是與當地竹材深度結合的產物。他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喚醒大家對土地的深層情感,讓人們重新認識與自然相處的重要性。他邀請各界來到展覽,親自感受這股藝術與自然交融的力量。

民進黨立委伍麗華在儀式上表達感謝,她特別提到屏東分署多年來與多位原住民藝術家的合作,將傳統工藝及音樂創作融入四林園區的各個角落。她期待以此次的「山、村共生」展覽為序幕,未來能有更多元化的合作機會,以推廣在地文化及生態意識。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長楊瑞芬也表示,這件作品所使用的竹材共計吸存了1860公斤的二氧化碳,突顯竹材在環境保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她指出,竹類的快速生長特性使其具備極高的可持續發展潛力,並不僅限於其經濟價值,還能對推動淨零碳排及環境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楊瑞芬希望藉由這次展覽向更多人傳遞國產竹材的價值與多樣性,讓竹材成為推動綠色經濟的重要資源。他提到,竹材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無論是在建築、家具或各類日常生活用品中,其不僅具備實用性,更展現了顯著的環保效益。

最後,屏東分署強調,這次展覽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展現,更是對土地與生態的尊重與珍惜。透過國產竹材這一媒介,展現山、村共生的核心理念,鼓勵更多人了解台灣竹材的價值與應用潛力,共同推動美好的永續生活。

精選文章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