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復興區的角板山行館園區經過長時間的再造,現在不僅僅是一個白天的旅遊景點,更華麗變身為夜間漫步的藝術殿堂。市府觀光旅遊局長周柏吟今天下午表示,經過修復和燈光設計,園區內12座各國藝術雕塑品皆已恢復,並且從即日起,每天下午5時至8時進行夜間點燈,讓這些藝術作品在星空下散發光芒,成為情侶和遊客夜間散步及欣賞藝術的理想場所。
為了提升角板山的觀光魅力,桃園市府推動了「北橫故事」的角板山觀光場域再造計畫。這項計畫在過去兩年內,得到交通部觀光署「魅力旅遊據點營造」補助以及市府自籌經費的支持,總投資高達8000萬元,重點包括園區館舍、步道、休憩廣場等多項設施的升級。特別是在梅園旁的步道上,設置了感應式照明系統,增強園區夜間的照明亮度,不僅保障遊客安全,同時也能兼顧自然生態的保護。
周柏吟指出,歷經多年的沉寂,過去的角板山園區在夜間往往顯得昏暗不明且不對外開放,這使得許多遊客無法在美麗的星空下盡情欣賞藝術。而現在,經過精心的再造,園區內20年前由各國藝術家創作的12座公共藝術品經過了重修,並透過巧妙的燈光設計點亮。這些白天靜謐的雕塑,在夜間如同變幻般的光影藝術,再次活現於大眾眼前,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公園美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角板山園區再造的施工期間,尤其是在去年4、5月,當地還發現了三種螢火蟲,包括黑翅螢、紅胸黑翅螢及大端黑螢,這進一步顯示出該地區生態的豐富性。市府風景管理處長廖育儀表示,考量到園區夜間生態之美,特別開放遊客在梅園旁步道的昏暗環境中,穿著戶外鞋和保暖衣物,欣賞螢火蟲飛舞的景象。
隨著再造計畫的完成,角板山行館園區將不再是下午5時關閉的冷清地帶。新開放的夜間時段不僅讓遊客在欣賞美麗梅樹的同時,也能在裝點的藝術雕塑前悠然漫步。再加上新設置的螢火蟲復育池,園區成為了觀星賞月及觀賞螢火蟲生態的新熱點,讓人們能更好地感受夜晚的自然與藝術交融。
如今,角板山園區再造後的每天下午5至8點,12座各國藝術雕品在夜空下燦爛發光,吸引了眾多情侶成為他們浪漫約會的首選地點,為這個美麗的園區注入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