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大都更時代來臨,北市建設工地增多安全隱患引關注

大都更時代來臨,北市建設工地增多安全隱患引關注

分享:

隨著台北市進入大規模都市更新的時代,目前已有超過700件建築工地申報開工。在這繁榮的都市背景下,不少建案的施工地點緊鄰居民區,無論是大型或小型的基地,在開挖過程中都可能對周遭環境造成影響。有些工地甚至引發了牽涉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如大直地區的基泰案,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日益明顯。

台北市政府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除了對損鄰的相關規則進行修法,還委託專業公會每月檢查地下室開挖及連續壁施工等工地,務求降低工安意外的發生率。過去幾年中,因工地施工而引發的意外事故屢見不鮮,令人倍感擔憂。特別是在2021年9月,中山區基泰大直執行地下室開挖時背後房屋發生塌陷,去年2月松山區慶城街的道路因建築施工而崩塌,3月士林區福港街的樣品屋拆除事故導致樓板傾斜,這些事件無疑加深了民眾對施工安全的憂慮。

為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數,北市建管處推出多項管理措施,包括導入第三方專業公會對損鄰情況進行複核的機制,實施樓板隨機抽查及施工進度查詢系統等,讓民眾可即時了解工地進展情況,使建設透明化。

施工中的地下室開挖因其工法特性,自然伴隨著較高的安全風險。建管處特別要求對於開挖深度超過14公尺或地下室層數超過4層的建築工程,必須邀請周邊居民舉行施工說明會,並且定期委託專業公會對地下室工程進行全面檢查。這樣的措施不僅能保障工地的工安,也能促進鄰居間的良好溝通。

結構工程工業技師公會理事長徐茂卿指出,地下室的開挖工法往往涉及到深度操作,考量到不少工地位於老舊社區,加上法規規定每戶,每個單元必須配備一個停車位,迫使北市的建案常需開挖至五層甚至六層。為確保安全,市府規定開挖達8公尺以上的工地必須採用連續壁擋土工法,這在技術上能有效防止土壤坍塌的風險。在土質較為鬆軟的區域,還需進行土質改良及打樁等工法,進一步加固施工安全。

此外,徐理事長亦表示,北市的建管處在面對大都更時代的挑戰時,對於法規的要求亦變得更加嚴謹。去年,他們針對特殊結構建築物的委託審查原則進行修訂,若開挖深度達6公尺以上而未採用適當的擋土工法,或位處於地質軟弱地區,則必須經過結構外審,以確保建築物的安全性。

在施工管理上,徐茂卿強調除了設計的預防措施外,也必須加強施工端的管理,提到承造人、起造人及監造人必須各自發揮責任義務,確保三級品管外,還要準備每一項工項的施工計畫書並接受公會的審查。建管處更要求施工現場安裝監視系統,將即時數據上傳給當地里長,確保社區居民能隨時獲取到的工地資訊。

然而,徐茂卿也坦言,對於如此複雜的工程,因涉及多項工序和人的因素,難免出現疏失。當不幸賴以真實發生相鄰損壞的狀況時,則會啟動於去年所納入的第三方專業單位的損鄰認定規則,讓問題得以妥善釐清及進行改善。

這一系列的措施,體現了台北市政府在面對都市發展所需與居民安全間的努力與平衡,讓人希望在未來的建設中,能夠更好地兼顧安全與發展,共同創造更宜居的都市環境。

精選文章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