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的文化資產再次迎來了光彩的時刻,歷經將近四年的艱辛修復,國定古蹟「陳禎墓」終於完成了恢復工程,象徵著這座歷史悠久的墓葬在歲月的洗禮中重新找回往昔的風貌。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表示,這次修復不僅是對陳禎墓本身的重建,更是金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起點,未來他們將持續努力,為許多百年以上的古墓和古蹟爭取資源,提升修復人才的培養和技術。
陳禎墓被譽為「金門第一風水名墓」,它不僅是金門地區的重要文化資產,更是全台灣為數不多的符合明代品官墓葬制度的官墓。墓碑及墓亭的設計風格獨特,像是前方由花崗石製成的墓亭,這樣的墓葬形式在台灣及金門都罕見。呂坤和局長表示,陳禎獲朝廷誥贈刑部員外郎的職位,墓葬的設計因此頗為講究,外圍對稱排列的石羊和石馬,以及無字石筆的設置,顯示出當時工藝的精湛。石馬的形象更是生動,讓人感受到當時工匠的創意和技術。
在修復過程中,也面臨了不少挑戰。例如,墓碑的表面文字因長期的風化而難以辨認。為了避免傳統拓印方式可能造成的損壞,負責此案的技術人員陳敬旻專門聯繫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的副教授李長蔚,采用「光拓印」技術,成功解讀了部分原本模糊不清的文字,為這項工程贏得了許多讚譽。
然而,呂坤和也提醒,陳禎墓的修復只是金門古蹟保護工作的一小部分,金門擁有許多古墓尚未被妥善保護。文化局已經啟動了古墓普查計畫,預計在2026年完成全金門的古墓調查,屆時將為文資身份的古墓進一步加強維護和管理。而金門地區歷史悠久的閩厝和洋樓等建築也急需修復,雖然中央有相關經費支持,但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力,無法迅速進行修復。
為了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金門透過提高薪資來吸引專業人才,並設立文化獎以提升工匠的社會地位。此外,金門農工計畫開設建築科,希望在金門大學設立古蹟修復學系,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呂坤和指出,古蹟修復學系的學生將需要大量的實習機會,而金門島上恰好擁有豐富的古蹟資源以及有意願授課的在地工匠,希望未來能夠在教育上獲得更多的支持與資源。
這一系列的修復與保護工作,不僅是對金門悠久歷史的珍視,更是對文化傳承的一份責任。在未來,我們期待金門在古蹟保護與修復上,能夠展現出更多的成就,讓這片土地的歷史故事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