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的世界中,最大的挑戰往往來自於人性本身的「貪婪」與「恐懼」。這兩種情緒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我們渴望致富的心情常常與對損失的恐懼相互糾結。在目前這個低利率和高通脹的環境中,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進行投資,勢必將面對負回報的風險。
許多人抱著「不投資就不會虧損」的想法,實際上這種鴕鳥心態是非常危險的。隨著通貨膨脹穩步上升,僅僅選擇存款,反而會導致資本的貶值。例如,根據台灣最近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實質利率資料顯示,如果物價上升3.36%,而銀行利率僅為0.75%,那麼你的存款在一年後實際上將貶值2.61%。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五年,你的100元購買力可能會下降到僅剩87.61元。因此,當前最大的風險,或許正是選擇不進行投資。
市場的波動是投資的重要特徵之一。著名投資者沃倫·巴菲特曾指出,市場的跌宕起伏反而為投資者提供了以更低價格進行投資的良機。巴菲特還建議市場下跌時,投資者應該要抑制自己的焦慮情緒,不要過於關注市場的短期波動。這種長期投資的心態需要在絕大多數時期保持冷靜,因為在長期來看,股市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翻身的機會。
美國知名的財經媒體MarketWatch有一篇文章強調,投資者應該時常提醒自己以下幾個關鍵事實:首先,美股歷史上大約每八年會出現一次價格翻倍;其次,假如五十年前在S&P 500指數上投資1美元,現值已超過100美元;最後,自S&P 500指數推出以來,無論何時挑選的五年投資期間,幾乎都能獲得正回報。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市場的平均回歸特性,無論是市場過熱,還是非常低迷,最終都將努力回到合理的範疇。
成功的投資者知道,面對市場波動,資金管理至關重要。正如電影《讓子彈飛》中的名言提醒我們,不要急於做出決定。當財務規劃不周,全然不理解市場時,急於投資往往會適得其反。然而,如果事先做好準備,了解歷史上各種市場變遷帶來的影響,並把資金分配得當,便能在波動的市場中保持心理平衡,靜待收益回升。
建議投資者在資金控管上保留至少三到六個月的生活開支作為備用金,並將投資視為閒置資金絕對不靠借貸進行投資。歷史資料顯示,市場的最大跌幅通常在40%到50%之間,而一般恢復至正常水平所需的時間約為30個月。因此,打算投資的人最好將資金滾動在長達30個月的時間內,這樣不僅能令自己在市場大跌時保持鎮定,還能在市場出現相對低點時進行加碼,縮短回報的時間。
總之,雖然投資有風險,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被動持有現金在高通脹環境下,是一種負回報的風險。因此,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做好資金管理,拉長投資期限,進而提高成功的勝算。這才是抵抗市場風險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