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司所提出的協和電廠改建四接案,近來再度引起社會關注。此案在去年環境影響評估(環評)會議上遭到民間團體的質疑,指控其進行「黑箱環評」,並要求監察院進行調查。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環評會議的運作已損害了長期以來環境部所建立的公開透明機制,違反了「奧爾胡斯公約」中有關公眾參與的基本原則,因而要求改進並檢討相關程序。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的召集人王醒之在近期的公開發言中指出,環境部的專業性正受到質疑。他透露,隨著環境部的確認,台電在12月5日正式補件環境部,環評會議的再度召開已是遙遙在望。然而,他強調,環境部在審議過程中不應該受到政治壓力的干擾,應當堅持環評程序的獨立性。王醒之強調,行政部門不應以「橫柴入灶」的方式壓制地方民意。
針對協和四接案的特性,王醒之指出,該案不僅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也可能對基隆港的運作帶來衝擊,令人憂慮的是,國家安全問題也可能因為這一案而被忽視,未來甚至可能形成軍事焦點,而這些問題至今尚未得到完整的評估。
此外,王醒之於今天表示,監察院來函通知其有關黑箱環評的調查結果,該報告提到去年5月25日召開的專案小組初審會議中,因為與會民代提出的「東移方案應重新召開範疇界定會議」及「違反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規定」等多項程序問題,會議最終被宣布散會,並選擇在日後再進行審議。
監察院指出,在7月7日召開的延續會議中,由於多位民意代表反覆提出程序性問題,導致會議進行受阻。並且有關會議的參與者信息未能明確告知,透明度受到削弱,這反映了目前環評會議對公眾資訊的傳遞不夠及時和有效,違反了「奧爾胡斯公約」所強調的原則。
王醒之進一步解釋,「奧爾胡斯公約」強調,公眾參與的核心應是「及時、適當、有效」,政府應該在政策程序開始之前,先行通知受影響的公眾,而不是在已有的規劃下進行一味的溝通。他呼籲經濟部應該主動在基隆舉辦聽證會,以具體回應民眾對該計畫的疑慮,從而讓環評程序能夠更加公正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