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的老化和長期照護需求的攀升,桃園市的長照體系在2023年元旦正式迎來了新的變革。市府社會局成立了「居家及社區長照服務科」,旨在提高長照機構的服務質量。根據統計,桃園市目前約有30萬名老年人,其中近7.1萬人需要長期照護服務。這一舉措不僅是對市府長照政策的重申,也是對長照體系深化改革的必要處理。
然而,這一新設科室的成立,引發了部分市議員的質疑。市議員謝美英表示,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未來面臨的挑戰關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品質。因此,政府應縮短流程並兼顧服務質量,才能真正落實長照的精神。她認為,市府設立新科室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仍希望能推動成立長照處,以便整合各相關業務,從而增強整體長照服務的效能。
另一方面,市議員魏筠則持不同見解,他指出,設立的新科室或許只是改變了名稱,實質上仍存在多頭馬車的隱憂。她表示不少民代期盼桃園市能跟進其他縣市設立長照處,但市府最終僅推出一個居家及社區長照服務科,這仍隸屬於社會局。這樣的架構在實施上將面臨許多行政程序的困難,並無法有效提升預算和人員配置,對於切實推动长照政策或是顯得遠見不足。
新科室的代理科長朱秉慧指出,設立此科室的主要目的在於舒緩原有老人福利科的業務負擔。目前,老人福利科將專注於大眾福利措施,例如敬老愛心卡、敬老禮金、三節禮金等。而長期照護業務則將全部移交至新科室負責,讓專業目標更加明確。
朱秉慧進一步說明,長照服務的前端業務由衛生局負責,包括長照服務需要的等級評估及照顧計畫的制訂等,社會局則專責於居家及社區長照服務機構的管理、家庭護理人員的支持服務、交通接送、到宅沐浴及營養餐飲服務等多元化的長照項目。儘管目前桃園市尚無長照處的規劃,但兩個局處將透過每月的固定會議,保持良好的橫向聯繫,確保資源和信息的共享與流通。
桃園市面臨的長照挑戰與日俱增,但政府的努力和市議員的建議,無疑為桃園市的長期照護體系注入了新的動力。未來,如何結合各方資源,提升長照服務的質量,將成為全市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