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政府與排灣族藝術家華姓父女三人共同策劃的聯合展覽「這塊土地上不只有我們」,自即日起在屏菸1936文化基地的屏東原民館展出,展期將持續至四月二十七日。這次的藝術展覽旨在藉由刀具、繪畫、陶器等多種工藝形式,深入探索與展現南排灣文化的豐沛底蘊以及其持續的生命力。
參展的藝術家分別為華恆明、華伊達及華露莎,他們三人以跨媒材的方式,將自己對家園與自由的渴望,對自我的認同以及與部落和所屬Mavaliu家族之間的關聯,融入到創作之中。這樣的創作不僅反映了他們的藝術視野,也描繪出對於身分多元性的深刻思考。
根據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的說法,在幾百年前的恆春半島,這裡並不存在明確的公私土地劃分,而是各族群和不同國籍的人共同生活的沃土。排灣族人稱這片土地為「BALILAOU」,意為讓不同族群共享這片土地。當不同民族和多元身分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時,往往會面臨各種分歧和衝突。華姓藝術家所屬的Mavaliu家族,作為屏南地區的重要家族之一,一直以來扮演著族群間的公正調解者,深受當地居民的敬重與信任。
華恆明、華伊達、華露莎這三位藝術家的作品都與光和火有著密切的聯繫。華恆明在創作中強調,「光」是排灣族一直以來追求的元素。華伊達也補充道,南排灣族的日常生活中,對於太陽、光和火的尋求始終不斷存在。這種對光的探索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具體來說,華恆明在熱烈的鍛造過程中,創作出帶有傳統紋樣的刀具,這些雕刻精緻的作品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徵,代表著成年族人積極探索環境並運用周遭資源創作的精神。他認為,「創作沒有固定模式,萬物皆可成為創造的元素。」這種思想激勵著他將周遭的一切轉化為創作的材料和靈感。
華伊達則以她的鮮艷色彩和靈動筆觸,描繪出生動的角色形象,將部落的傳說、家族歷史和個人經驗融入畫作中,讓這些故事在作品中綻放出永恆的光彩。華露莎的陶燈作品則結合了傳統美學與現代雕刻設計,當陶燈透過鏤空的部分散發出溫暖的光芒,光影交錯之間形成和諧的意境,讓人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份來自土地的溫暖。
華恆明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次展覽的最大意義在於分享我們的視角」;他希望能夠去中心化一般人對於傳統台灣文化的認知,強調文化與藝術的流動性,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每一代人都在這個生命循環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在華恆明的觀點裡,創作不應被狹隘地定義為藝術,他認為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可以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他提到,父女之間的陶藝共創過程不僅僅是一種技術的交流,更是情感的連結;而陶片的形成不僅是材料的運用,更是對土地的一種聯繫,讓傳統文化延續於日常生活中。
在過去的經歷中,華恆明曾於2011年在帛琉接受為期兩年的創作交流,這段經歷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策展人林艾箴指出,華恆明在該地區引導當地居民採集土壤,以崭新的姿態重新認識自我的土地。這段旅程讓他發現,排灣族人同樣可以站上國際舞台,展現文化自信與獨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林艾箴在此次展覽的主視覺設計上,特意選擇讓這三位藝術家穿著輕鬆的日常服裝,而非傳統的族服。她解釋說,因為排灣族這個名詞是漢人所定義的,並且具有廣泛性,實際上文化的多樣性使得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表現。這三位藝術家展現了生活的真實痕跡,把創作與家庭日常的連結帶入展覽,從而呈現出排灣族文化的多樣性。
總之,「這塊土地上不只有我們」展覽透過藝術家們的作品,讓觀眾深入理解與感受南排灣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展覽的開幕標誌著對於族群共融與文化傳承的再思考,也是對於藝術創作中身分探索的重要表現。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能夠激發更多人對原住民族文化的關注與思考,讓我們的生活中始終融入這份來自土地、來自文化的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