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慈社宅的公共藝術成果展即日起舉行,這是一場集結了五年心血的藝術饗宴,讓社會住宅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而是生活中的藝術空間。展覽將從社會福利中心的牆面到戶外空間的街燈,無處不在地將藝術帶入生活中,打破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界限。此次展覽中,特別引人注目的裝置藝術「遷徙博物館」,更是一個深入挖掘社區居民心聲、展現社區故事的創作。
廣慈社宅坐落於台北市廣大的6.4公頃土地上,其前身是知名的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為了能夠促進與社區的對話,台北市政府城市發展局於2020年啟動了「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選定禾磊藝術作為策劃單位。這一計畫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主題,並以福德聚場為基地,設計出一系列貼近當地居民的活動,旨在重新塑造新廣慈人對「家」的定義和認同感。
策展人吳慧貞在今日的媒體導覽中,分享了這項計畫的動人故事。她談到,藝術創作是一種需要耐心和時間的工作。在這次成果展之前,禾磊藝術團隊已經舉辦了超過200場的工作坊,深入了解在地居民的需求與情感。吳慧貞表示,團隊在最初面對居民時,曾感受到他們的戒心與防備,但隨著時間推進,那種緊繃的狀態逐漸被熱情與投入取而代之。居民們的分享與參與,也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重要養分,讓公共藝術能夠與居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最終幫助他們在心理上認同自己的居住地。
展覽中的「遷徙博物館」裝置由德國藝術家克拉爾(Florian Claar)與台灣音樂人林強共同創作。這個圓形的木製劇場讓人走進去便能沉浸於各種夢境與理想的音樂與語言中,這些音效完全取材自十多名居民對於自己夢想和故事的口述。吳慧貞表示,這不僅是對個人夢想的重現,更是希望創建一個“社區之聲”,讓每位居民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此次成果展包括了「遷徙博物館」在內的兩組限期展覽作品,以及18組永久和臨時的公共藝術裝置,這些作品分布於社宅內外,涵蓋居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在住宅與都市更新中心大廳的牆面上,插畫藝術家鄒駿昇創作的「共生」壁畫,深刻地探討了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的永續共存議題。而在衛福大樓中,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以鮮豔的色彩為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增添了許多活潑的氣息,讓整個空間都充滿生機。
「We Are Home: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的開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將持續展出至明年2月10日。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的饗宴,更是一場關於家、社區和希望的深刻對話,邀請每位來賓共同體驗這一份特殊的情感連結。